兩岸學者攜手開展地名研究 我是芹石你芹壁 福馬如此“芹”相連
2024-01-19 15:59:34 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劉露 鄭瑞洋 【字號 大 中 小】
馬祖芹壁村風光。
十九先生(左一)走村調研。
在海的這邊,福州晉安區和羅源縣各有個芹石村;在海的那邊,馬祖有個芹壁村,以“馬祖地中?!倍劽?。這些以“芹”字為名的村子,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2023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發布后,福馬“同城生活圈”建設提速。學者們圍繞“芹”字開展了地名研究,探秘背后故事,并于近日發布了最新成果。
緣起
“芹”字引發的猜想
“我們村叫芹石村,是芹菜的‘芹’,不知道啥來源?!?022年10月的一天,在晉安區壽山鄉芹石村走村調研時,福州市政協文史研究員、晉安區地方文化研究會會長十九先生聽到了村民這樣說。
“‘芹’這個字,一般很少出現在地名里,究竟有什么來歷呢?”十九先生帶著這個疑問查閱資料,發現羅源縣西蘭鄉石壁下村有一個芹石自然村,而在古代志書中,與福州一水相連的馬祖,也有與“芹石”相關的記載。
清乾隆《福州府志》卷之六《山川二》中寫道:“北竿塘山,在(連江)縣東北大海中。山形峭拔,與南竿塘并峙。中有白沙、鏡港、堘村、芹石、塘崎、石尖、孟澳等七澳。洪武初,徙其民于內地?!?/p>
北竿塘,位于現在的馬祖列島北部。那“芹石”這個地名現在是否依然存在呢?晉安區地方文化研究會的研究員們經查閱資料,在一個介紹馬祖的旅游網站上發現,北竿塘有一個叫芹壁的網紅旅游村。網站上寫道:“芹壁澳口有一塊突起的巖石,狀似烏龜,居民稱為‘芹仔’,從海面上望之,芹壁村就像位于‘芹仔’的后壁,因而叫‘芹壁’村?!?/p>
“芹仔”與烏龜又有什么關系呢?“根據我們此前積累的大量研究,福州乃至福建地區許多的地名,都與本地語言有關,比如諧音、雅化等。與‘芹’字諧音的,大家首先想到‘勤’字。但我們從福州話的各種角度、生活俚語進行探討、研究,都沒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研究再度陷入瓶頸?!笔畔壬榻B。
轉機
馬祖學者參與探秘
直到2023年12月的一天,十九先生詢問了一位連江黃岐的老同學,事情突然有了轉機。
連江是祖國大陸距離馬祖最近的地方,黃岐與馬祖自古有“里山”“外山”之稱,兩地語言相通。
“老同學帶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笔畔壬f,同學族中老人介紹,在福州話里,“芹”的同音字還有一個以前常用到的字,叫“囷”,是指“糧倉”的意思。
研究員們查閱《現代福州八音字典》,發現確實如此。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囷,廩之圓者。從禾,在囗中。圓謂之囷,方謂之京?!薄皣铩边@個字,指圓形的糧倉,也延伸用來形容樣子像囷的事物。
這個狀似烏龜的“芹仔”,是否像糧倉呢?晉安區地方文化研究會研究員張敬武,聯系了一位身在馬祖的福州話推廣者——王建華。王建華咨詢了當地老人,同時發來了“芹仔”的照片。經過辨認,橢圓形的石頭小島,加上上方的石堆,形狀確實如同古代的糧倉。馬祖當地文史資料也提到:“芹壁地名,源自村落澳口中突起的礁島,狀似上尖下圓的稻草堆?!?/p>
帶著這個新發現,十九先生一行再次回到壽山鄉芹石村。他們發現,村里也有“龜形山”“龜下洋”之類的地名,確實有一處形如糧倉的“龜”石。同時,羅源縣西蘭鄉黨委宣傳委員游宇靖也帶來了好消息:當地芹石村附近亦有石頭堆積如囷(糧倉)。
這下,福馬兩地豁然開朗:原來這個“芹”字的本字是福州話同音字“囷”,意為糧倉。后來因為“囷”字不太常見,便改為了老百姓更熟知的“芹”字。所以,壽山鄉芹石村古代所建的“芹香境”,并非說芹菜香,而是指稻谷香,寄托著對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祈望。
“看到這個解密后,大家深深感受到了先祖的智慧和質樸、務實的民本思想。同時,它也向我們透露著,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未改變。我想,這也就是中華‘?!幕木駜群诎??!笔畔壬鷦尤莸卣f。
接力
發現更多相同地名
在溝通過程中,馬祖文史研究者又發來了新的資料,其中有一張北竿塘的高清地圖,白沙、科蹄等名字赫然在列?!斑@些在我們福州也都有啊?!睍x安區地方文化研究會研究員江夢筆又有了新的發現。
馬祖發來的資料提到,白沙又稱“白沙澳”,為七澳之一,因海灘上晶瑩潔白之細沙而得名。而福州的白沙位于閩侯,也因閩江沖積大量白色石英砂而得名。而七澳中堘村,與福州市晉安區茶園街道湖堘自然村的“堘”字相同,意為田間土埂。此外,福州主城區有一處科蹄山,現為福山郊野公園的組成部分?!翱铺恪笔歉V菰挿Q呼“疍民”的說法,即“水上人家”。對此,王建華也表示了認同。
十九先生補充道,嚴復先生認為“科蹄“曲蹄”等實為“課黎”的福州話諧音。1931年《華報》曾登載引用其觀點:宋元間別其族為蜑戶。因其以水為家,以漁為田,官吏乃課其魚稅,命為“課黎”。 二字習見于宋元明及清初公文間,民間苦于不知,輾轉稱號遂誤其音為“曲蹄”耳。
沒想到,福州與馬祖的幾處地名之間有著如此神奇的淵源。這些發現也是兩地語言相通、文化相近的一個生動論證。
尋根
兩地同根同源
地名是一個地方特定的文化載體,是牽動著鄉土情懷的稱謂。紫陽、戰坂、竹嶼、降虎……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福州地名,或以先賢為名,或以史事為名,或以歷史地貌為名,或以動人傳說為名,承載著豐富的閩都文化內涵。
因為一處地名,兩地學者開啟了共同研究,成為一段佳話。早在幾年前,他們就在各自的領域開啟了對閩都文化的研究和傳播。
為了更好傳播弘揚閩都文化,挖掘轄區歷史文化資源,2022年1月,晉安區委宣傳部啟動“晉安區歷史文化叢書”籌備工作,由十九先生所在的福州市晉安區地方文化研究會負責編纂。為更好地完成這套叢書,研究會深入晉安區鄉鎮街道,對村落和社區逐一進行走訪調研,開展包括地名文化在內的全域人文歷史田野調查。
歷史上,馬祖便隸屬于福州,當地同樣承載著深厚的閩都文化。據《黃岐史略》等文獻記載,馬祖當地語言為福州話,不少居民來自連江、長樂、福清、平潭等地。在馬祖,有數位致力于傳播閩都文化的文史研究者。
王建華曾是馬祖當地一所小學的校長,長期致力于傳播推廣福州話,還特意編寫了一套福州話教材。兩地文史研究者長期開展的對閩都文化的共同研究,進一步證明了馬祖與福州同根同源、血濃于水的歷史關聯。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刷屏的福州話歌曲《七溜八溜WAIYA》,對馬祖居民來說感覺很親切。兩地還曾共同創作了福州話歌曲《里山外山》,娓娓道出了兩地同根同源、同心同夢的情感。